安阳武术网欢迎您
安阳武术网欢迎你
杨炳的故事之七
内黄“窝窝头”进皇宫
杨彦明
杨炳本是“田舍郎”、一介布衣,由于受“修齐治平”儒家道德论理的影响而入仕“移孝作忠”。皇帝侍卫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贵。他官居正三品,岁支俸薪和养廉白银540余两,却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生活非常简朴。他家饭桌上的主食是夫人亲手蒸的窝窝头。这种由高梁面、豆面、玉米面加上少许谷糠、野菜掺和在一起蒸成的窝窝头,是内黄县一带普通农民的主食,杨炳穿的内衣都是夫人用粗布亲手缝制。文武官员在杨府经常看到身为三品的朝廷命妇党氏端着活筐做针线活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康熙路过杨府,看见正在午餐的杨炳大口大口地吃颜色棕红、似馍非馍的一种食品,津津有味。问他这是什么美食?杨炳说这是内黄老家的窝窝头。康熙顿觉稀罕让杨炳改天贡上几个品尝一下。这种贫苦农民充饥的食物怎能让皇上吃呢?若不“贡”上吧,又怕被皇上责怪。左思右想,最后其妻党氏出了个主意,从集市上买了一些板栗,炒好后取出壳内的肉与白面掺和一起,蒸成窝窝头,颜色棕黄与高粱窝窝颜色差不多,但吃起来又酥又甜香气溢人。康熙品尝后赞不绝口:“想不到沙碱薄地的内黄县竟有这么好的窝窝头。”
康熙略一寻思又说:“杨爱卿,这样好的窝窝头不能让朕一人享用,你多蒸一些过几天早朝后让文武百官都尝尝!”
康熙给杨炳着实出了一道难题。一是,板栗窝窝头蒸几个可以,上百位大员都吃该买多少板栗和面粉?要蒸多少锅?二是,这些大臣中也有识货的,内黄有这样的窝窝头吗?岂不犯了欺君之罪?想到这里不禁出了一身冷汗。杨炳不由得埋怨起夫人,“这都是您出的好主意!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看咋办吧?”党氏爽快地回答:“别发愁,咱丁庄不是有个开‘窝窝房’的,村里人都叫他‘二窝窝’?快叫他带着做窝窝的杂粮面和伙计们连夜进京......”杨炳不免有些犹豫:“康熙爷发现与先前吃的不一样咋办?”党氏白了他一眼:“都说你是老实人,我看是个憨得。康熙爷吃的那几个还让我做!”杨炳拍了一下夫人的肩膀“呵呵”笑了起来:“真有你的!”
丁庄村那位外号叫“二窝窝”的掌柜闻讯连人带料火速进京、日夜兼程,如此这般操作起来,不作细表。
一日太和殿早朝完毕,康熙帝说:“爱卿们辛苦了,今天我要犒劳一下大家。侍卫杨炳的老家内黄县有一种美食‘窝窝头’,你们可能都没吃过。那里一般农家也很少吃上,今天让大家尝尝稀罕!朕已经吃过了就不陪你们了。”说毕就退朝回宫去了。
杨炳见康熙帝离朝精神倍增,一挥手:“上餐!”一盘盘黑不溜秋的窝窝头摆在大家面前。待抓起来一吃,又苦又涩,吐又不敢吐,咽还拉嗓子......他们似乎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体验黎民百姓生活的艰辛,好好做官为民。
户部尚书拉拉杨炳的袍袖让其坐下,问:“您内黄老家群众都吃这饭?麦子、小米弄哪里了?”杨炳说:“内黄是沙碱地非淹即旱,多种高粱、豆子。麦子、谷子收的不多,都交皇粮了。一年四季能有窝窝头吃就不错了。”户部尚书听后楞怔了半天,说:“康熙爷用心良苦,这是给我上课啊!内黄老百姓太好了,细粮都交了皇粮,自己吃这种窝窝头。作为户部主管我要通令河南给内黄减赋!”
杨炳急忙上前施礼:“户部大人视民如子,我替内黄老乡给您谢恩了!”
据记载,自窝窝头进皇宫后,内黄县的税赋减免大半,而且“丁归于地,永不加丁;赋出于田,永不增赋;一切税课差役无勒配、无苛派。”(见光绪十六年《内黄县志》)
2022.7.28
![]() |
|
|